每日播报|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政务频道
全国
您的当前位置: -> 农贸集市
资讯搜索:
“中粮”养猪:失败者最后的叹息
时间:2010-02-09 11:04:17来源:作者:

核心提示:
  
  12月23日,中粮集团宣布以1.9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万威客100%股权。这家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在肉食产业链的发展计划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总投资最高将达150亿元。此举同时被一些人士解读为:“在错失了食用油市场的主导权之后,中国企业正在加强对肉类产品市场的控制。”
  
  中粮集团“养猪”了——12月23日,中粮集团宣布以1.9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万威客100%股权。这家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在肉食产业链的发展计划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中粮集团表示,除巩固已经建立优势的广州、深圳市场外,其将推动万威客在全国市场的发展。后者已经开始实施的百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将为此提供原材料,当前在建、待建的有天津、武汉、江苏东台三个项目,总投资最高将达150亿元。
  
  此举同时被一些人士解读为:“在错失了食用油市场的主导权之后,中国企业正在加强对肉类产品市场的控制。”当外资针对中国的粮油食品行业乃至其他行业都形成话语权的时候,中粮并购万威客进军生猪产业链被视为是一种积极的对抗外资越来越主导趋势的“拯救”行为。但谁能想到,恰恰是20多年前的中粮——刚刚由于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而被“肢解”,从本来可以对抗国际四大粮商ABCD的中粮这家曾拥有165.15亿元的世界级农业公司的总资产一下子缩减到了25.26亿元,净资产才只有6625万元,而员工人数也一下子从12万人转瞬间减到不到500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就已经“养猪”了。
  
  话说1988年这一年,国内外贸的形势让中粮难以适应——外贸公司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了4000多家,而中粮要和这4000多家一起接受“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考核。“走投无路”的中粮开始了自我拯救的行动——根据《中粮志》记载,中粮总公司的所有处室全部改成了经营性的子公司,并相继在深圳、上海、大连等地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并与外资和地方企业成立了一些生产型的企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粮才有了“病急投医”一系列举措。包括养猪!
  
  据记载,1985年5月中央1号文件全面放开生猪市场,结果国营收购锐减、年收购量维持在120万头左右,市场上出现了第一次猪价大的波动。怎么办?为了保证港澳地区的活猪供应,国家立即要求中粮斥资率先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品种,在湖北建立起丹麦长白、英国大约克和美国杜洛克核心群种猪场,以及还有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
  
  尽管当时中粮的举措是在国家的要求下进行了,但似乎谁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中粮、如今在宁高宁的执掌下会进军畜牧业和养殖业,不仅造油造葡萄酒造巧克力,而且还以全产业链的名义杀进了牛奶行业,似乎猪、牛、羊等等统统都养了起来……
  
  让历史都唏嘘不已的是,1980年代的中粮简直是四处出击,还做过彩电、纺织、陶瓷等等业务,但这些业务最终都没什么起色,泥沙俱下,那时候的中粮的盲目性可见一斑。但大浪淘沙,中粮在食用油、葡萄酒以及巧克力等业务上还算有所建树——但也恰恰是食用油业务,得以让AMD这个国际粮商与丰益嘉里(前嘉里集团)联合一处开始主导了食用油行业,而中粮也被迫放弃了辛苦建立的“金龙鱼”,转而做了“福临门”。
  
  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为一点,即中粮集团的本来使命应该是什么?应如何去定位它?而当国际四大粮商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来势汹汹的时候,从1987年就开始被“肢解”的中粮似乎已经无法再现当年“航母”的辉煌——摆在中粮面前的究竟是贸易第一位还是实业化第一位?或者说如何兼顾贸易和实业之间的关系?——要不要做一间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强大的农业大公司——这样的追问恰恰应该是当前围绕中粮问题的最大反思焦点。然而,似乎很少人去关心和探讨这样的命题...当20后的今天,中粮再次养猪的时候,我唯一能听到的则是历史那深深的一声叹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信息
精彩新闻
论坛精选
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