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民情民意
资讯搜索:
网络民意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
时间:2010-05-24 17:23:24来源:作者: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前不久发布的《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中的结论。

这一内地首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刚刚出炉,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网络恶炒和舆论失控问题,也引起不少人注意。在报告的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看来,对舆论不能无视,也不能夸大。“政府要重视网民的智慧,网民也要相信政府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在大的事件上网络民意与主流舆论保一致

李未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我们在2009年研究了300多个互联网突发事件,并对这些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分析。经过甄别后我们发现,炒作行为主要还是集中在商业领域。在关系到民生和国家利益的社会重大事件上,基本不会出现恶意灌水帖。

老百姓的声音还是比较真实、一致的。比如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和国庆60周年的时候,网络舆论都充满爱国激情和家国情怀。网民的参与热情体现在较高的评论数量与比例较高的正面态度上。

在大的事件上,网络民意确实是跟主流舆论保持一致的。我们重点甄选了50多个引起国内民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在把网络民意跟社会民意进行匹配后发现,每个重大事件中,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的重合度基本都在60%以上。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升,网络民意会越来越代表社会民意。

网民明辨是非、处理事非的能力越来越强

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在网络媒体上具备更强的生命力。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更容易造成群体的盲从和冲动。

我们在把大量案例结合起来分析后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没有告诉大家真相的时候,舆论是有些失控的。隐瞒信息的做法,只会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空间,也为网络舆情的失控埋下隐患。恐慌始于流言、止于公开。其实,现在网民明辨是非、处理是非的能力越来越强,舆论失控的情况只是在极个别案例里出现,不必太过紧张。对于舆论,我们既要看重,又不能太看重,不能无视,也不能夸大。最早的一批网民现在已经30多岁了,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也越来越理智。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论坛上,网民分析起国家政策来头头是道。可见很多网民是非常有才华的,不会盲目跟风。我相信,随着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5年、10年后,网络舆论环境会发生很大转变。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信息
精彩新闻
论坛精选
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