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建设网
三农发展建设网
焦点访谈 农村建设 农业天地 农民话题 高端资讯 典型经验 成功之路 实践探索 热点话题 典型事例
资讯网|林业|组织部|安全|资讯|检察院|工信|信访|参事室|粮食|烟草|煤矿|政协|宗教|质监|地震|旅游|审计|税务|文化|知识产权|
发改委|商务|统计|计生委|安监| 广电|宣传部|体育|农业|教育|卫生|民族|民政|财政|社保|科技|公安建设|国土|环保|统战|药监|
监察|文物|邮政|法院|司法|工商|妇联|残联|农副网|农产供销|农产知识|农产技术|农产商家|农资网|农产供销农资店铺|农资知识|农资技术|
市场网|三农市场|市场资讯|农资市场|市场管理|乡村网|中国乡村|乡村经济|乡镇在线|行政村庄|农民网|农民工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之路
“家福香”和农科所里的一群“林家福”
时间:1970-01-01 08:00:0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博

                 

“家福香1号”,一个以我市农科所育种专家林家福的名字命名的水稻新品种,近日在媒体报道后引来多方关注。据了解,在本市获得以个人名字命名农作物品种这一殊荣的人可算是第一人,是什么让林家福获得这样的肯定?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下到了农科所的试验基地近距离接触这个老人。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市农科所,不单只有一个林家福,还有许多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农民增产、增收默默付出的水稻科研人员——

林家福载誉一身

“家福香1号”,一个以我市高级农艺师的名字命名的水稻新品种,日前顺利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而这个专家就是我市农科所一直以来默默无闻做着育种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家福。据了解,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农作物品种名称在我市尚属首次,在广西也属罕见,以育种专家的名字命名农作物品种是对我市育种专家林家福个人成就的高度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我市农科所长期以来坚持开发研究新品种,不断突破创新的肯定和鼓励。

上世纪90年代的“云国1号”,产量高,米质好,抗性强,种植面积385万亩,获当时玉林地区三等奖;泰玉14,高产,穗大粒多,饭可口,种植面积500多万亩,获玉林市二等奖;“早桂1号”,茎杆粗壮,穗大粒多,前期耐低温,米质优,产量高,种植面积800万亩,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玉晚占”,2005年1月通过广西评审,5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同年6月,国家农业部将“玉晚占”纳入国家“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重大专项进行管理;2006年5月“玉晚占”获“广西‘十五’科技成果创新一等奖”;2008年9月评为“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还有2007年8月获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品种的“玉丰占”,接着就到了最新的“家福香1号”,茎杆粗壮,早生快发,叶片青翠,穗大粒多,谷粒细长,米质优等特点……这些便是林家福多年来参与组织研发的水稻品种,看着一个个“经典”的水稻品种,我们难免要对这个人产生一丝好奇——到底屡屡推出“经典”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袁隆平式”的农业科研干部  

为了详细了解“家福香1号”的林家福其人,8月28日,记者来到了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我去年就退休了,单位再返聘我一年,所以现在大部分时间还是驻扎在单位的试验基地里。”在罗政村村委门前记者见到了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记者眼前的林家福和常人无异,一条中裤,黝黑的肤色,言语简洁。在获知记者来意之后,林家福径直带记者来到了市农科所设在罗政村的试验基地。“这一大片全部种植的都是我们推广的‘玉晚占’,现在有点第三代卷叶虫,不过不要紧,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已经有防治办法了,到了下一代,我们就能很好防治。”言简意赅,从一开始林家福就不假思索地带我们进入了他的水稻王国,在这里每一株禾苗都像是他的儿女一般,随便抓起来就能娓娓道来。

今年61岁的林家福,毕业于原玉林地区园艺学校,农学专业,1971年进入当时的地区农科所,1974年开始接触常规水稻育种。“国内水稻育种人员都会在冬季的时候前往海南进行南繁育种,我们也不例外。”说起当年开始涉足水稻育种领域的往事,林家福还是显得有些激动,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从35年前开始,他就已经把全部身心交给了常规水稻育种研究,直到现在退休了还在研究的一线。林家福告诉记者,在常规水稻育种中,有个常规技术路线:选择亲本→人工杂交(有性杂交)→选育→品种比较→区域试验→品种选定→示范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从亲本的选择开始,到最后的品种选定往往需要坚持数年时间,少的需要五六年,长的甚至要达到八九年。“要培育一个新的品种,除了要有毅力,有耐心,坚持不懈地反复测验和配对之外,还要经受时常失败的考验。”说起育种的过程林老直称艰难,对于一个育种专家来说,耐心和毅力是最重要的,一个品种没有数年的坚持,根本不能获得成功。而据记者了解,对林家福参与或主持的不少已经获得成功的常规水稻品种,不少专家用一句话评价了他:“他是一个真正的‘袁隆平式’的农业科研干部。”

农民认可是他最大安慰

“能不能跟我们谈谈以你名字命名的水稻品种?”记者向林家福提出了此行的初衷。“这个就不要多谈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新品种研发成功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课题组的主持和带头人,课题得以成功还需要所里的支持和课题组成员的帮助,获得以我名字命名新品种,是大家对我的厚爱,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我们课题组长期潜心研发新的水稻品种那股干劲的鼓励。”面对记者的提问,林老先生有些推辞,对于他来说,前段时间已经有媒体报道过“家福香1号”,如果再大肆宣扬,他觉得“当之有愧”,而在他心里,每个新品种的研发,除了他投注不少心血之外,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也同样倾尽了全力,单纯把功劳归功于他,就是忽略了别人的努力。
“这个奖励是对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肯定,但不是一个名号,只是为了让别人记住不断更新的优质大米是由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得来的,这也是对我们全体农业科研人员的一种表扬。”林老很诚恳地说道。眼下,林家福还是致力于推广“玉晚占”,“玉晚占”是我区目前米质最优、食味最好的品种之一,目前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在北流的民安、民乐两镇96%的土地都种上了这个品种。“从1996年开始选育,2002年定型,到近年的推广,到群众最后的认可并大面积种植,这个结果是令我最高兴的。”谈到目前“玉晚占”的种植形势,林老有些激动,这个被誉为目前区内米质最好的品种,在研发成功之时曾因为产量偏低而不被农民所接受,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目前高的已达到550公斤/亩,均产都能达到500公斤左右。而“玉晚占”优质大米能卖到2.8—2.9元/斤。从2008年的650万亩增长到今年的800多万亩,“玉晚占”以绝对的优势已经普遍为农民所接受。“这是农民自发推广的结果,同时这个产品也让农民不断地增产、增收,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玉晚占”的市场前景让林老高兴不已,对于更优于“玉晚占”的“家福香1号”来说,他更是充满了信心。

老专家退休退得很安心

在市农科所,“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成了该所工作人员的口头禅,在他们看来,农业新产品的不断研发,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家福香1号’是我们对林家福长期以来献身于常规水稻育种领域不断取得好成绩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是鼓励各个研究人员不断进取的一个方式。”农科所的容副所长向记者介绍,在玉林市农科所,像林家福的人才还有一大批,其中有年长的专家,也有年轻的新秀。据容副所长称,玉林市农科所历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目前,每年都会有2——3个指标留给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同时,农科所还是玉林市第一产业的人才小高地,目前有高级农艺师11人,退休的高级农艺师有22人。“对于退休的老同志,我们也经常请教他们,请他们回来指导科研,以他们的丰富经验来指导我们,以便年轻人能迅速接上班。”容副所长介绍,正是有了这种承前启后的关系,才有了目前农科所不断继往开来的局面。

据了解,作为目前广西农业水稻研究的“四强”之一,市农科所除了在常规性水稻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力之外,在杂交水稻方面,以容副所长为龙头也不断有骄人战绩涌现。是什么使农科所能长期坚持全方位的发展,并且排在广西前列,乃至成为全国5个重点地级农科所之一!“还是那句话,要一心为群众,为农民谋利益,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信心。”该所的相关负责人说道。

“对社会有贡献,被农民认可,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誉,看到后继有人,我退休退得安心。”林家福告诉记者,研发的产品得到不断地推广和种植显然比奖状和奖杯更令人兴奋,如今看着大片种植的 “玉晚占”,他觉得这个奖拿得安心,同时感到常年付出的努力也值得。

记者手记:农业科研人员体现着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林师,我家的禾苗开始有卷叶虫了,有什么办法防治吗?”在林家福还在看着田野深思的时刻,一位村民走过来请教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我们已经把药拿到村里了,喷上一次就没事了,下一代就好防治了,不用担心。”林家福目前已经成为村民依赖的专家,他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长势可人的水稻,而最兴奋的就是晒谷场上铺满他们研发的新品种。

一个育种专家、一群农业研究工作者、一个地市级农科所,这群人多年来不断开拓创新,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我们口中吃着香喷喷,口感好的米饭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是他们血汗的结晶。他们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让我们从有吃到吃饱再到吃好。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紧跟着群众的需求,提前研制、推广新品,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只源于一句话“农民的增产、增收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在这次采访中,无论是在林家福的身上,还是在每个农业科研人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心一意搞科研,全心全意为农民,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农科人员的影子。

发布员: 王瑾 上一篇:为群众种下“摇钱树”的共产党员王亮
下一篇:昭平: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当“鸭官” <iframe src="../../frm_hit.aspx?id=255297&disp=1" style="visibility:hidden;width:0;height:0">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广西农业信息中心 桂ICP备05008868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七星路135号(530022)

2003年6月起总访问量为 人次    南宁网警单位备案4501200184号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