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农村
2011年国内外粮市回顾及2012年展望
时间:2011-12-31 00:00:00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赵海燕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球经济进入深水区的一年。当前全球经济正承受着因2008年金融危机而释放的过度流动性带来的“创伤后遗症”,债务和通胀问题分别困扰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此,实体需求萎缩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以“控物价”为首要目标的内部政策环境对国内外粮食价格都构成了重大的利空。与此同时,今年国内外粮食产量的增加消除了市场持续了大半年的担忧,使供需基本面预期由紧变松,导致粮价整体走出“前高后低”的行情。在复杂的宏观形势下,国内外粮食市场和贸易格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供需格局:“八连丰”下的隐忧
  
  1.丰产下结构性问题突出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据统计局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5亿吨,达到51045万吨。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078万吨,比去年增产503万吨,增长2.6%;小麦总产量11792万吨,比去年增产274万吨,增长2.4%;玉米总产量19175万吨,比去年增加1450万吨,增长8.2%。
  
  在整体增产的情况下,我们关注几个结构性问题。一是玉米大幅增产,但产量增速落后于需求。据USDA估算,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较去年增加14%,消费量则增加16%,产需结余仅为75万吨。由于今年玉米产量属于恢复性增长,因此其增幅较大,但从正常的年份看来,玉米产量呈现减速上升态势,而消费量则加速增长,导致产需格局趋紧。二是稻谷的增产主要来自东北粳稻,结构性增产特征明显。相比之下,中晚籼稻仅微幅增产;早稻虽增产较多,但因去年大幅减产,产量只是恢复常年水平。结构性增产导致结构供应过剩,并由此产生了“籼强粳弱”的分化行情。三是优质小麦仍有较大供需缺口。小麦虽然是我国库销比最高的品种,但当前优质麦的需求与产量增长速度并不匹配。由于优麦种植不具有明显优势,农户种植倾向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仍以普麦种植为主,供需状态在短期内难有改变。
  
  2.小麦饲用需求成新增长点
  
  尽管今年迎来了粮食的“八连丰”,但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需求则呈加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小麦的饲用需求成为继玉米之后的又一新增长点。多年来,我国小麦消费主要以口粮为主。近年来,随着玉米供需缺口的日益放大,小麦作为其替代品种,饲用消费不断增长,自08年的500万吨增加至11年的1600万吨。今年在玉米强劲行情的拉动下,小麦对玉米的替代程度大幅上升,业内估计替代规模达到600万吨以上。基于人们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的考虑,玉米需求缺口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我们之前曾估算,到2015年我国饲用玉米消费保守估计将达到1.7亿吨,这将导致4000万吨以上的供需缺口。如果这部分需求主要通过小麦进行替代的话,必然会使得小麦需求快速膨胀,届时高达6000万吨的库存也将被大幅消耗。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低。因为小麦和稻谷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品种,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相比之下,国家更倾向于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玉米的需求问题。
  
  二、政策环境:“限”字当头
  
  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环境,“控物价”是2011年政策的主基调。2011年,央行共加息3次,一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至3.5%和6.56%;共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除最后一次下调外,其他6次均为上调,目前在21%的水平。通过这些紧缩的货币政策,CPI终于在10月份有了较为明显的回落之势。尽管我们多次撰文指出粮价上涨是通胀的结果而非主因,但粮食这个“百价之基”,与人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自然也成为国家重点调控的对象。
  
  1.多种限制措施控制粮价
  
  “定投限价”可算今年最为直接和严厉的行政调控手段。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家相继对特定的规模企业实施小麦、大豆、籼稻定向销售政策,通过向指定企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原粮,获得低价粮源的企业同样需以低价销售面粉、食用油、大米等成品粮。“限价定投”政策在抑制价格暂时上涨的同时,也对行业进行了一次洗牌,产生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一方面,获得定向销售粮源的都是中粮、中纺、五得利这些大型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小企业,他们在成本上占有“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鉴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其“限价”行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很容易就成为“市场价”。这就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既要承受高成本,又要接受低定价,两边受压。从不同行业看来,食用油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因为大豆的价格主要由国际市场决定。限价令实施期间,国际大豆价格涨幅超过1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粮成本和受限制的成品零售价,承受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尚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政策成本优势等途径来支撑,而一些小型企业干脆就不堪重负停机止损,还有一些进入金融领域避险。由于原粮供应较为充足,“政策市”特征较强,面粉、大米企业承受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但在我们举办的客户座谈会中,部分面粉、大米企业也表示,在限价令的约束下,“稻强米弱”的倒挂现象使一些加工企业开始做起了“贸易商”,不卖成品粮卖原粮,部分规范的加工企业为节省成本转变成小作坊的原料供应商。随着物价的回落,“稳中求进”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限价令”这种临时性的行政手段预计也会随之退出市场。
  
  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限制政策。随着深加工行业的发展,玉米的工业属性大为提高,近年来深加工需求增幅均达到15%至20%。目前这部分消费量已占到总消费量的1/3以上,达到6000-7000万吨,成为近年来玉米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推动着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限制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扩张的政策,譬如收紧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信贷资金、调整玉米深加工企业增值税、对淀粉、酒精企业实施环保核查等针对深加工行业的管理措施,限制玉米深加工行业以保证价格稳定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

  那么,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呢?从数据上看,据USDA12月最新估算,我国2011/2012年度玉米非饲用消费为5700万吨(这比国内估算水平要低),较去年增加700万吨,增速较去年加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希荣在第五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也表示,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深加工行业进行了控制,但其增长势头不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由于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国家调控政策效果被削弱,目前深加工行业的高利润周期仍未结束,深加工企业利润依然可观。但随着国内玉米供需格局日益趋紧,具有较高弹性的玉米深加工需求必然成为国家首要调控的对象。而该行业的超额利润主要来源于国家补贴,这意味着国家有较大的调控空间,若然力度继续加大,未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将会放缓。
  
  2.最低收购价政策未启动,或迎来新变局
  
  在今年“限”字当头的环境下,市场期盼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千呼万唤始终不出来。为此,小麦和粳稻等供大于求的品种迎来了很长的低迷期。与此同时,中央还加大了储备粮的投放力度以平抑粮食价格。例如,今年启动了不完善率超标小麦的投放,以调节上半年快速上涨的玉米市场。截至12月19日,09年产不完善率小麦已累计成交159.44万吨,现在已所剩无几,约1万吨左右。虽然这样规模的投放量对于市场总需求而言只可算得上是杯水车薪,但却传递了国家平抑物价的决心和政策意图,风向标的意义较大。
  
  承担了七年“托市”任务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将迎来新的变局。今年一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我国粮食调控政策的战略规划》矛头直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因其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导致“逆向调控”。我们也在《“七年之痒”拷问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之路》一文指出,就该政策本身的设计而言,具有科学性,但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不严以及政策启动时间窗口把握不准两个主要弊端。对此,今年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专门强调了对这些问题的监管。如预案中除了提出禁止压级压价收购外,首次增加了禁止抬级抬价的规定,同时指出要加强对收购期间价格监管和处罚力度等。但这只能算做是政策内的微调,这些规定可谓年年都有,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诸如加价收购、出库难问题。最低收购价在经历了七个年头之后,确实到了改革变局的重要关头。
  
  三、市场行情:“倒挂”频现
  
  自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价格进入上升通道,2011年延续涨势,截至12月15日,全国粮食价格指数报205点,较去年同期上涨17个点,涨幅为9%,上涨速度虽较前两年小幅回落约2个点,但对比其他年份,仍属于高速增长,延续了近几年的上涨势头。
  
  1.小麦/玉米再次倒挂,比价关系需重审
  
  从年内波动看来,不同品种的走势分化较为明显。研究各品种的价差,其中小麦/玉米的“倒挂”现象最受瞩目。受市场流通粮源趋紧和养殖业需求的回暖提振,今年上半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与此同时,供需基本面利空的小麦市场却一直疲软,导致小麦/玉米比价不断下降,4月份开始更出现“倒挂”,并在9月份达到最低点0.86。尽管9月底以来,玉米价格因新粮上市供应增加而回落,负价差有所回升,但“倒挂”现象维持至今,仍未消除。无独有偶,国际市场上的小麦/玉米比价也从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15年以来的又一次“倒挂”。
  
  一般而言,小麦/玉米比价在1.1左右,近10年来出现过三次倒挂,一是2001年3月4日至10月14日,小麦高库存导致长达7个月的倒挂;二是2007年6月10日至2008年9月7日,玉米深加工项目争相上马,导致长达15个月的倒挂;三是今年4月至今的倒挂,从去年年底两者比价关系便一直下跌,最低跌至0.86的水平,跌破了2001年的低位。目前回升至0.96,仍倒挂。
  
  2.走势分化导致“籼强粳弱”
  
  今年稻米市场的“籼强粳弱”可说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倒挂现象。从历史走势看来,籼稻的价格要低于粳稻。以与粳稻最具替代性的晚籼稻为例,自02年以来,晚籼稻/粳稻的比价均值为0.92,10年以来两者比价围绕着该值上下波动。其中02年下半年到04年底在该值之上,并且期间大部分时间比值大于1,意味着晚籼稻的行情好于粳稻,并出现了倒挂;随后直至07年3月份的两年半时间里,比值低于0.92的平均水平,呈现“粳强籼弱”;07年3月至09年7月,价格走势又反转,籼稻走强而粳稻出现了“卖难”的情况;09年下半年开始,在粳稻大幅减产,国家出台运费补贴政策的刺激下,粳稻价格飙涨,在09年7月至10年7月的一年时间里,粳稻价格大幅抛离晚籼稻,晚籼稻/粳稻比价跌至谷底,下探至0.75的水平。往后的一年比价随之回升,这也是粳稻开始进入低迷的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从市场购销情况看来,当前是“籼强粳弱”的局面,并不表示籼稻价格高于粳稻,两者比价只是向均值回归,粳稻的价格仍是处于高位。不过从往年趋势看来,一旦两者比价进入了回升通道,籼稻价格将会持续上升,突破粳稻价格,出现倒挂的情况,这将进一步确立“籼强粳弱”的格局。
  
  造成倒挂的原因,除了各品种供需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政策参与程度的高低因素。今年小麦、粳稻市场的低迷与去年的火爆场面对比非常明显,但实际上两个年度的供需环境是相似的,都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最大的区别是政策环境,由于今年的政策主基调是“控物价”,因此没有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运费补贴等支撑粮价或刺激采购需求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恰好是去年小麦、粳稻牛市行情的主动力。习惯了“托市”政策,市场供需双方的心理都会变得不太理性,认为粮价大涨才是常态,因此容易出现农民惜售和企业争相“加价”收购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今年托市政策的按兵不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市”特征较强的品种还原了“市场市”的环境,而剔除了政策因素的比价才是最能反映各品种市场价值的关系。
  
  四、对外贸易:玉米成净进口国,口粮安全系数高
  
  1.玉米进口规模扩大,多渠道拓展国际粮源

  2011年我国粮食的国际贸易程度继续深化,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过玉米进口规模的扩大备受国内外市场的瞩目。去年我国玉米净进口144万吨,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11月我国玉米净进口104.9万吨,净进口大国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和市场估算2011/12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将达到500万吨,这一估算值与海关数据的差别在于船期问题,约有400万吨的进口玉米口将于明年到港,验证了我们之前的预测。如果再考虑从美国进口的150万吨DDGS,我国玉米的对外依存度更高。有专家称,在“十二五”末,即2015年,中国玉米市场产需缺口将达到300亿斤,占今年玉米总产的7.8%。随着饲用和工业需求的膨胀,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需求方,寻求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渠道有利于我们再国际贸易中占得先机。以前我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今年开拓了与阿根廷的贸易,对中国而言颇具长远的意义。相比起美国,阿根廷玉米的国内消费量较小,出口/产量比高达67%,这意味着阿根廷玉米的国际贸易化程度很高,供给更具价格弹性,中阿两国有深度拓展的空间。
  
  2.口粮安全有保障
  
  以狭义的“口粮安全”概念来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仍是很高的。在现阶段关注“口粮安全”比“泛粮食安全”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最根本、最重要的口粮供给保障上。2011年1-10月我国小麦净进口量99.5万吨,仅占总消费量的0.87%;1-10月大米净进口16万吨,2011年1-10月,我国稻米净进口量为16万吨,占总消费量的0.08%,比例非常低,上述两品种的自给率都在99%以上。
  
  五、国际市场:跌宕的行情,更开放的世界
  
  1.双重利空因素压制,国际粮价冲高回落
  
  2011年国际粮食市场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受全球流动性依然宽松和极端天气影响,上半年CBOT四大粮食品种价格在2月份强势上冲,随后宽幅震荡,维持在2010年尾段较高位的运行区间。但在日本大地震、欧债、美债等各种事件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到严重的阻击,下行风险凸显。与此同时,国际粮食产量预期不断向乐观方向修正,对粮食价格形成双重打压。自9月份开始,CBOT四大粮食品种期价确立了向下趋势,截至12月19日,收盘价较9月份的年中高位下降18%-25%,其中小麦指数跌幅最大。
  
  主导2011年国际粮价走势的仍是全球粮食供需基本面和宏观经济环境两大因素。在上半年粮价高位震荡之时,市场又涌现了国际粮食行情重演08年疯狂,甚至“粮食危机”即将卷土重来之类的担忧。基于上述两大因素的判断,我们当时就在分析报告中指出,现阶段的情况和08年有着本质区别,并不支撑粮价持续上行。
  
  第一个利空因素是2011年市场对全球粮食的产需格局预期经历了“由紧变松”的过程。受去年小麦大幅减产导致价格飞涨影响,国际市场对天气因素的敏感程度提高,产量的担忧一直存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今年的生产情况并不乐观,使得CBOT粮食期价随产量的变化而大幅波动。但随着全球粮食生产数据的日渐明晰,整体产量水平较为乐观,早前人们担心的天气问题并没有极端化,避免了出现去年那样的紧张态势。据USDA最新数据,2011/12年度全球小麦、玉米、稻米产量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达到6.89亿吨、8.675亿吨和4.608亿吨,其中小麦、稻米的库销比分别为30.7%和21.7%,为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供应充足。小麦是今年生产情况最好的品种,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主产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稻米总体情况也较好,泰国、美国的减产得到了印度、越南等国增产的弥补。而玉米库销比处于近年来的低位,为14.6%,低于18%的国际警戒线,显示偏紧态势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但这比预期的要好,至少与去年持平,中国等国的增产抵消了美国的减产,全球的库销比没有进一步下滑。唯一减产的品种是大豆,但减产幅度很小,仅为1%,库销比较去年降低0.3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小幅波动的区间内。
  
  第二个利空因素是全球低迷预期越发明确的经济环境。联合国日前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发达经济体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四大风险:债务危机深重、金融系统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以及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的决策机制瘫痪。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四大痼疾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由此而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倒退,对大宗商品市场构成了很大的打击。
  
  2.竞争加剧开放加快国际粮食贸易深化
  
  2011年国际粮食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粮食出口竞争加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局。今年国际三大粮食品种(小麦、玉米和大米)贸易总量为26486.9万吨,较去年增加644.6万吨,其中小麦增长574万吨,主要表现为美国出口量减少140万吨,而俄罗斯出口量大幅回升,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增加出口,大有和美国平分秋色之势;玉米增长261.5万吨,巴西、阿根廷出口量增加,美国出口份额减少,但仍占主导地位;大米减少190.9万吨,泰国、越南、美国三大出口国出口量减少,印度、巴基斯坦等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今年越南和泰国在大米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升级。有报道称,越南正在逐步取代泰国成为世界大米中心。一直以来,泰国都是国际大米出口市场的老大哥,随后是越南和美国,2010年三国大米出口量分别占总量的30%、20%和9%。但今年泰国政府一个干预市场的举措使得其大米出口量大为减少。8月份泰国为泰党承诺以高于现价的价格从农业种植者处购买大米,该政策自10月实施以来,大米出口价格从每吨610美元涨至800美元,竞争优势下降,为此,行内人士预计泰国2012年大米出口量或大幅缩减50%至约500万吨的水平。我们早在8月份刚政策公布之初就指出,面对竞争,泰国政府若坚持以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出口粮食,需求肯定会下降。因此,事情很可能演变成要么政府取消这一提价收购的政策,要么一方面高价向农民购买,低价向国际市场出售,这样,远高于国内市场水平的收购价对国际市场的传导就部分地由泰国政府消化了。至于以何种方式出口大米来保证农民和国家利益对于进口国而言影响不大,因为最终的结果都会使出口价格回归到市场价格水平。

  3.更开放的世界:俄罗斯和日本推进粮食国际贸易
  
  12月19日,俄罗斯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结束18年的谈判征程。作为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每年小麦出口量达到1900万吨占总量的13.7%,其对外政策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粮食市场。去年黑海地区的干旱导致俄罗斯大幅减产1/3,促使其实施了小麦出口禁令以保障国内供应。全球粮食市场对此反应强烈,并引发了国际粮食危机的担忧与恐慌情绪,俄罗斯为此也承受了不少的指责。俄罗斯入世后,这样的行为或许会受到更大的约束和规范,将有利于促进国际粮食贸易。一直以来,世贸都十分关注各国的粮食出口禁令问题,认为“高出口税率或者是限额出口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只会给人带来粮食安全的错觉”,并致力于通过系列的程序来减少这样“不负责任”的政策。据了解,世贸成员在实施粮食出口禁令之时需要在90天内通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随后会对这一做法进行验证,且禁令不得超过一年时间。同时,根据1994年达成的农业协定,只有发展中国家才可以执行这样的出口限制。虽然这些规定都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出口国的自我保护行为,但至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此外,入世后,俄罗斯将逐步减少贸易扭曲性补贴,减少农产品出口补贴直至为零,并取消对部分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的现行做法。这样的规定一旦实施后,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会产生短期利多,长期利空的效应。一方面,俄对本国农产品补贴减少或取消,将直接导致该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形成利多效应。而这一举措对其他国家出口国,特别是经济实力较弱无法提供高额补贴的国家,如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有利,促进他们的农业发展,长远看来,有助于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均衡化,更多的竞争自然会使价格下降,提高贸易国的总体福利。
  
  日本这个农业进口国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脚步。11月9日,日本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将可能为海外出口企业开放一个规模达480亿美元的农产品市场,主要进口品种为大米和牛肉。更多的国家加入国际粮食贸易体系,是国际市场能够深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这一举措受到日本农业界激烈的反对,但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依存度必定会日益提高,国际粮食贸易将向纵深化发展,任何国家都难独善其身。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从粮食生产大国到粮食进口大国,我国也要适应这种身份的转换,以更主动的姿态去参与国际粮食市场。
  
  2012年国内外粮食市场展望
  
  一、国际粮价难返08年高峰,但持续上行态势不改
  
  2011年全球经济环境险象环生,从各大股市指数看,可谓一朝回到十年前。以十年前大牛市峰值2245点到2011年股指最低点2290点为统计区间,被中国股民大骂的中国股市其股指竟然是几大经济体里面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尽管增长率仅为2%。从经济运行情况看来,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再平衡”的过程,而全球工业体系的重新分配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决定了在未来5-10年里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调整期。为此,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2.8%下滑至2.6%,而我国也把“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经济放缓似乎已成为长期趋势,但显然并不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放缓甚至衰退原本就是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
  
  低迷的经济将抑制粮食的工业需求,而工业需求正是国际粮价近年来大幅波动的主因。以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美国为例,08年-11年其工业用玉米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9%、51.59%、55.4%以及58%。我们发现,玉米工业需求的膨胀在09年,较08年增加了12.59%,随后的年份升幅较为平稳。这刚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救市而释放大量流动性的一年,由此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特别是石油价格,从而大力提振了以乙醇为主的玉米工业需求。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粮食的工业需求将趋于平稳,短期内难再现大幅提升的契机。
  
  但如果“央行们”按捺不住再次大量释放流动性的话,全球经济绕了一圈后是否又回到08年流动性极度泛滥的起点,导演一波新的大宗商品疯涨行情,推动国际粮价重返08年高位?笔者认为,今非昔比。08年和当前环境根本的区别是市场对实体经济前景的不同预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际功效。08年之时市场仍对经济抱有乐观的心态,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度过难关。此时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势虽然很凌厉,但还不能算作“泡沫”,因为市场预期实体经济的回暖将刺激需求,支撑价格高位,这时价格反映的仍是需求,只不过是预期的需求。
  
  而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进,人们发现全球经济并没有更好,反而更糟糕了,各种结构性问题频现,实体经济不振。失去了实体需求支撑的价格上涨才是“泡沫”,犹如空中楼阁。当越来越少人对上涨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相信过的时候,参与游戏的就只剩下心存侥幸的投机者。像击鼓传花一样,人们并不寄望于真实需求来接手,而只是希望自己不成为最后的一个。一曲终罢,泡沫也随之破灭。此时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反而成为经济长期的利空因素,加剧市场对未来形势的悲观情绪。
  
  虽然明年国际粮价再上高峰的可能性很低,但总体的向上趋势不改,其支撑因素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升级所引发的粮食需求膨胀。美国农业分析师指出,明年2月中,中国将开始买入玉米以重新建立其粮食战略储备,将大幅提振玉米市场从而带动其他粮食价格跟涨。此外,笔者认为,印度粮食需求的增长将成为另一个推动国际粮价上行的重要因素。与中国有着同样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印度,三大粮食消费量仅为中国的44.6%,共计19760万吨。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玉米消费,印度仅为1890万吨,而中国为19100万吨,10倍于前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营养结构的升级,粮食的饲用消费必定会大幅增加。以我国现阶段不太发达的水平为标准,印度玉米消费已经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更不要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参照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世界粮食需求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支撑粮价长期上行。但这部分需求的变化比较稳定,不像工业需求那样有较大的波动,尤其在明年低迷的经济环境下,不会急剧地膨胀。

  二、政策适度放宽利好国内粮食市场
  
  “稳中求进”是我国明年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基调,主导着粮食市场的运行。在物价、增长和结构问题的平衡中,2011年放在首位的“控物价”被“稳增长”所取代,意味着今年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将会适当放松,这对“限”了一年的粮食市场利好,特别是“限价令”这种行政性质的调控手段将很可能不再延续。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包括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等政策,这些都对粮食市场构成利多效应。
  
  明年托市政策重启的可能性较大。托市政策的操作原则是“逆周期调控”,鉴于全年大部分时间物价居高不下的压力,国家今年对托市政策的启动可谓慎之又慎。受此影响,粳稻、小麦等供过于求的品种也迎来了几乎全年的低迷期。价格回落,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正是政策启动的正确时机。据我们的调研信息,东北部分地区再次出现稻谷“卖粮难”,农民售粮心切,而收购商并不积极。农户反映今年粳稻的种植收益有所下降,约为300元/亩,明年的种粮积极性将受到打击。托市政策一头牵着农民,一头牵着市民,在价格回落,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保证“增收稳产”,明年的政策很可能向“农民”一头倾斜,不排除重新出台“运费补贴”等政策刺激需求,届时粳稻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玉米价格在新粮上市之后持续下跌,国家在这个时期启动了临储收购。12月底国粮局会同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2011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内蒙古、辽宁1.00元/斤,吉林0.99元/斤,黑龙江0.98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购期限为2011年12月14日至2012年4月30日。临储收购价基本符合农民1元/斤的心理预期,这对玉米价格构成了有力的支撑。
  
  而小麦的低迷在明年新麦上市之前都难以改变,这使得小麦/玉米比价关系仍将维持在低位。长期看来,品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两者的比价关系,麦价通常高于玉米价格的认识可能要改变。玉米的高价源于需求的膨胀,而小麦以往的高位运行有很大的政策支撑因素,相比之下,前者的涨势更具持久性。在供需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两品种比价关系也会相应调整。因此,我们在判断品种行情之时,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避免以过去的历史走势主导我们的思维。当然,如果小麦和玉米在饲用消费上能形成大规模的替代,长期看来,两者比价关系会趋于1。
  
  整体看来,国内粮价长期上行趋势仍将持续。虽然今年在政策的高压下,大部分品种走势不如2010年强劲,但同比价格仍是上涨的。其中,玉米指数(中储粮收购指数,下同)报143.69,同比上涨14.88点或11.5%;稻谷指数报143.66,同比上涨15.01或11.6%,其中最为低迷的粳稻和小麦指数也较去年分别上涨3.%和3.1%。支撑粮食价格长期上涨的因素仍是我们多次强调的,一是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是饲用需求和工业用需求;二是种粮比较受益严重偏低,粮食进入价值重估期。纵向比较,粮价的上涨很多时候仅仅弥补了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民种植收益增加幅度有限,有时甚至下降;横向比较,务农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全年的种粮收入大约只相当于外出打工的2-3个月工资。与我国一样保持着小农经济的日本和韩国,其稻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10~20倍和5~15倍,而这还是在国家对农民予以高额补贴条件下形成的价格。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价格严重偏低。除非我国农业能够实现美国那样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否则粮食价格仍将继续大幅增长。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名称:中农兴业网
描述: 名称:三农市场网
描述: 名称:乡村网
描述:乡村网 名称:农资供销网
描述: 名称:农副产品网
描述: 名称:农民工网
描述:农民工网 名称:农民网
描述:
友情链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工程指定网站

三农调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sndcw.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46595号-27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231号

联系邮箱:nckjwwwang@tom.com 联系电话:010-56021309 监督电话:18612925535

业务QQ:    客服QQ:

X